漢繡的芳華重現之路
漢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是流行于湖北省荊州、武漢、洪湖一帶的傳統刺繡藝術。據史書記載,漢繡始于漢,興于唐而盛于清。漢繡融匯南北繡法之長,形成以鋪、壓、織、鎖、扣、盤、套為主要針法,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刺繡藝術體系。
他專注于傳承藏民族傳統文化,挽救了瀕臨失傳的“澤帖爾”手工紡織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;他積極響應黨的改革開放政策,背著畫箱走街串巷,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奔小康;他致富后不忘幫扶貧困弱勢群眾,為眾多貧困農民、殘疾青年插上致富的翅膀,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文化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。他就是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著名的非遺傳承人巴桑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組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,與文物不同,非物質文化是“活態文化”,是直接依靠人、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文化。在互聯網時代,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其戰略使命,必須從實際出發,正確處理好傳承與創新、傳播與秩序、平臺建設與利用、公共場館展示與研發四對關系。
游強,1980 年生,2001年進入自貢燊海井成為一名“燒鹽匠”,從被分配安排,到逐漸找到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成就感,再到后來致力于傳承和傳播井鹽文化。
本次展覽活動以福安坦洋的歷史文化為背景,以坦洋工夫茶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為主線,通過4大版塊,集中展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的保護研究成果。
聽聽音樂會,逛逛展覽,看看演出……在寶安,今年春節的打開方式將精彩紛呈。記者昨日從寶安區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了解到,春節期間,寶安區準備了260多場文化活動,且全區各大文化場館均“不打烊”。 從傳統醒獅到現代街舞,從民族樂器到西洋樂器,從經典昆曲到原聲民謠……
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,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的“錦繡華章——四大名繡當代精品邀請展”于4月29日上午在廣州塔一樓開幕。
此次技藝展共分8個單元,展出了羅薩美朵染色技藝、尼赤藏文書法、勉寧唐卡、拉薩木雕制作技藝、藏戲服飾制作技藝等拉薩 市代表性傳統技藝,共計展出169件非遺展品,涉及20余種非遺項目。
Copyright ? 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:粵ICP備14056205號-4